淮滨论坛
标题:
少年Pi 《对信仰的天问》
[打印本页]
作者:
临风
时间:
2013-2-26 10:44
标题:
少年Pi 《对信仰的天问》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出炉,李安凭借《少年派》第二次获最佳导演奖。 《少年派》是本次奥斯卡最大的赢家,在李安达到高峰的同时,我们却从《派》中看到“另一个李安”,那个在天问和迷茫甚至在寻找的李安。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究竟是什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上映,各种版本的解读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李安也在柴静、陈文茜等的专访中自述了他的想法。西格夫里·萨松曾说∶“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著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究竟是什麽?
故事反映出导演和原作者(也是时下许多人)对宗教的看法,人们需要上帝,可是又和宗教保持距离,Pi的父亲点出了Pi的迷思“什麽都信就是什麽都不信”。人不可能同时笃信印度教、天主教,又信伊斯兰教的,这正说明了Pi和这些信仰只是维持一种肤浅的关系,他并没有真正进入一个信仰中。可惜,导演和原作者只是利用父亲来呈现一种不同的主张,你可以感受到在这部片子里,他们并不看重父亲的论调。 这个时代反对天启的宗教信仰,结果人为自己的需要量身订做了一个“上帝”。人惧怕organized religion的条条框框和道德束缚,厌弃一位有绝对主权的上帝来辖管自己的自由,於是人造了神,宁可崇尚不可知论、神秘主义和新纪元等等。结果,观众和少年Pi一起,在追寻信仰的大海里永无止境地漂流┅┅
电影,以Pi的心路历程展开,反映人生各种挣扎,和在其中对信仰的寻求。然而,虽然上帝的“普遍启示”是清晰的,但人心灵天然地压抑这种启示。Pi在人生的经验中,仿佛从神明的作为中看到上帝的影子,然而,那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而且是扭曲的。换言之,他所认识到的神明,断乎不是在圣经中自我启示的上帝。 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你会突然感觉到生命的幻灭无常,於是,你发现只拥有此生是远远不够的,你想要追寻永恒,渴慕生命被一苹有力的大手托起。这或许就是信仰的缘起。┅┅
当你被迫陷入一种无助的、孤独的、与庞大力量的抗争中时,你看到了人性中的各种冷漠阴暗,你承受著各种质疑和压力,你不抱任何幻想地软弱前行。这时,你很容易遗忘阳光、雨露、上帝和恩典。然而,你要相信,无论你看见,还是没有看见,美好和暖人的东西一直都在那里,在你的内心当中。这就是派心中的那只老虎的意义。所以,你要睁眼去看,因为我们祈求,就得著;寻找,就寻见;叩门,门就会打开。 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比较现实的,还是根据已知来推测未知,按照经验来设计未来,而缺乏足够的信心去接受那最美妙的安排,也就是说没有信心的飞跃。 就如派所言∶“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他们很有力,你必须依靠!
李安自语∶
(我)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想传达的是什麽? 我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在心里面的内心深处,还有你最珍惜的这种友情啊,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处子之心。我希望不管你生存环境怎麽样,那个纯洁的心一定要有一份,我觉得是挺宝贵的。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纯真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也好,书也好,它最有兴趣的是讲人对信仰,人对自己的这种,就是对我们不晓得的事情的力量,有一种不单是精神跟思想上面,还有一个情感的依附。这个东西倒底是什麽,我觉得它是挺人性的。 人性跟神性倒底要怎麽结合,倒底要怎麽呼应?是单方向的还是双方向的,是神创造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神?是往外看,一个单独存在的伟大东西;还是往内看,自信里面有个摸不著的东西?其实很难讲的。
自己觉得这个电影你最想说的 是对神性的一个探讨∶倒底是神创造人,还是人创造神?┅┅ 二○○三\二
作者:
摩天涂料
时间:
2013-2-26 12:51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