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17岁孩子跳楼轻生后引发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ross325
时间:
2011-5-16 16:12
标题:
17岁孩子跳楼轻生后引发的思考
悲剧发生
对于黑龙江的一位妈妈来说,2011年2月28日深夜,已经变成了“永夜”,因为那个深夜,她的儿子纵身一跳,把自己17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
这个网名为祝小约的孩子是黑龙江省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去年年底开始,小约决定参加艺考,于是便开始了紧张的艺考培训和一轮轮的艺术考试。
小约的理想学校是中国传媒大学。艺考的过程虽然很紧张但还算顺利。2月25日,小约参加完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举行的“三试”后回到黑龙江,但是仅三天之后便跳楼轻生了。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他根本没给我留一点儿时间,让我再做点儿努力。”儿子的突然离开,让小约妈妈忍受着“尖刀剜心”般的痛苦,同时在一个个无法入眠的黑夜中,另一种更加无边的痛苦也在纠缠着她:是不是我给他的压力太大了,才让他走上绝路?这些年我做错了什么?
反思家庭教育
小约妈妈一遍遍地回想着儿子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这个悲剧的缘起。小约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又贪玩的孩子。
他上小学时比同班的孩子小一岁(当时教委规定孩子7岁入学,小约是6岁上学),小学三年级时又跳了一级,跳级以后“仍然保持学习成绩中上等”。
“小升初”时,小约考上了哈工大附中,“报考那个学校竞争非常激烈,100个孩子中只能录取一个。”从小约妈妈的话语中,完全能听出儿子
孩子抚养权
是她的骄傲。虽然小约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中考发挥得并不太理想,仅以几分的差距与理想的哈师大附中失之交臂。
小约又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读高中。这可能是小约学业历史上的第一次失利。
家乡的这所省重点高中在高一时就文理科分班,在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问题上,小约与父母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小约从小就喜欢阅读。“刚上小学时,他就已经能独立阅读,并能读故事给其他同学听了。”妈妈从小就培养小约的阅读兴趣。曾经,小约的阅读水平是妈妈的骄傲。
小约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小说、散文、动漫、哲学、神话……
文理分科时,酷爱阅读的小约当然希望选择文科,但是,家长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希望儿子选择理科。
这次分歧以小约的失败告终。
“我说服他的理由是他的语文成绩,”小约妈妈说,小约虽然阅读面很广,口才好,能够出口成章,但是,小约的作文成绩却不理想,“他的思维方式总是与众不同,高考作文是有一定套路的,他总是独树一帜不按着套路来,所以成绩总是不高。”
因为喜欢张扬个性不能拿语文高分,小约不得不“弃文从理”了。
进入高三以后,小约坚定地告诉妈妈他要参加艺考。
“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参加艺术考试,他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我过去一直计划着让他报考外语专业,但是孩子的热情感动了我,为了给他一个圆梦的机会,我同意他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小约妈妈说。
在小约妈妈看来,这似乎是儿子回归文科的最后一搏,同时,小约妈妈也觉得艺考的考题更加海阔天空,更能发挥儿子的聪明才智。
但是,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选择似乎像是赌博:“他只想考中国传媒,其他学校全都不考虑,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妈妈让小约也
吉博力
参加了吉林大学的艺考,“总得有个垫底的。”
从备战艺考到参加艺考,小约就像上满了发条,一直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妈妈回忆,从2月13日正式考试到2月24日结束中传媒的三试,小约似乎很少睡觉。“每天我睡的时候他都还没睡,夜里醒来迷迷糊糊地看到他还在鼓捣,早上也是他把我叫醒,我真不知道这些天他到底睡觉了没有。”
到现在为止,小约妈妈一直都在深深地自责,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一直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责怪艺考结束后儿子想休息一天自己却
最新婚姻法
只让他睡了半天就把他轰去了学校、责怪自己没能意识到孩子是在走独木桥、责怪自己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到了高中又扼杀他的兴趣、责怪儿子上高中后自己就很少跟他聊天、责怪自己对孩子一直期望太高、责怪自己要求儿子“一定要出类拔萃”……
为了激励孩子,我们在孩子面前铺开了一条没有退路、没有出口的道路。
于是,从小到大,孩子们默默地毫无选择地内化着周围强大的要求和压力,而大人们往往对此浑然不知,也就无从感受这种内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它成为一个心灵的黑洞,正在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孙云晓说。
“当孩子的压力内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寻找解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孙云晓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好的引导,孩子可以释放掉心里的压力,重新轻装上阵,否则,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贴近孩子的心灵最重要
“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孙云晓介绍,这里所说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对孩子好,而是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
“我能理解这个孩子没能学文的心情,其痛苦一定不亚于失去一个情人”,孙云晓自己就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因此他非常理解小约没能学文时的深深的无望感。
小约妈妈也在心里无数次地检讨她和丈夫当初的做法。
“其实,孩子上了高中以后我对他就不太了解了。”小约妈妈说。
由于孩子初中时的
盖尔玛
学校是在哈尔滨市区,为了照顾孩子,小约妈妈把工作调到了哈市,高中,小约又回到了家乡,可妈妈没能再把工作调回来。这样,她上班就要很早出门,晚上也会很晚回来。为了保存体力,小约妈妈通常晚上九点之前就会睡觉。此时,在高考重压下的小约,每天却过着极为紧张封闭的生活,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晚上到家妈妈通常都已经睡觉了。
旅美学者,著名的
家庭教育指导师
和家庭快乐专家王占郡曾这样跟记者形容家庭教育: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0”,好的家庭教育是在“0”上不断增加“正数”,孩子长大以后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这些都是一些“负数”,一个人身上的“正数”如果足够大,那么他就有足够的能力削减这些“负数”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身上没有积累足够的“正数”,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缺少抵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就会出现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心理学博士李文道指出,世上没有哪个父母能做到不犯错误,也没有哪个父母能为孩子抵挡住所有的挫折和困难,家长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地贴近孩子的心灵,与他们树立良好的关系,在恰当的时候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尊重,在关键的时刻给他们及时的引导。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