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民国时在淮滨搞美发的“托尼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秋岗    时间: 2021-9-29 07:07
标题: 民国时在淮滨搞美发的“托尼老师”
托尼老师,又称“Tony”、“Tony老师”,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对理发师的称呼,主要用来吐槽那些“集技术和才华于一身”的理发师,字面看有“拜托你剪的好一点”的意思。因为有些理发店的发型师不是叫Tony就是叫凯文的,听起来特别的高大上,并且叫托尼的概率非常高,因为既高大上又简单好记,所以这个梗就被流行了起来。

现如今淮滨美发店装修精致,理发师工具齐备,做出来的头发造型千姿百态。不仅深得大姑娘小媳妇们的喜欢,街沟子里原本不修边幅的的老少爷们亦趋之若鹜,每月总有那么几天要去一趟理发店,戏称“月发”。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长得漂亮的人更受欢迎。脸大的用头发盖,额头不好看的留刘海,头发白的给染黑,通过繁华多样的调整,取长补短,让每个人达到自己颜值的巅峰,重新拾获信心,这便是“托尼老师”的理想,什么挣钱、泡妞之类仅是顺带的事情。

解放前,在国民政府腐败统治下,淮滨地域理发条件比较简陋,手艺人地位低下,今儿挣一点被贪官污吏讹诈一点,明儿挣一点又被盘剥干净,万恶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可以说是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小手艺人生存可想而知有多艰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恪守“百事孝为先”的正统观念,以为人的身体发肤皆授之于父母,丝毫伤毁不得,所以,古代的人们终身保持着出生时的原始头发,无论男女,每天梳理发丝、发饰都是分外用心和慎重。若或发现从自己头上脱落在地的头发,便会立即捡起,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有的甚至作为死后的陪葬。    了解历史得知,清军入关,打破了中国人终身蓄发的传统习俗。据说剃头行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并普及开来。


在旧社会时代,从事剃头行的匠人,大都是迫于没有生路的穷苦人,社会地位低下,被歧视为“下九流”之列。     解放前,乌龙集集上、乡下有不少剃头匠。他们大多是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喊叫生意,为人剃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都有他们剃头的身影。   

剃头挑子也称“剃头担子”。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板凳,一头挑着火盆或火炉,用来烧洗头水。民间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比喻一方感情冷漠、虚假,借喻得十分形象、生动。     民间还有剃头行内“自家的传说”,如,清•雍正皇帝敕封剃头挑子为“半副銮驾”,并赐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民间顶上工夫”。给予剃头手艺以形象地褒扬。     旧时的手艺人都有自家的“祖始”,也称“祖始爷”。剃头匠的祖始爷是传说中的“罗祖”,也称“罗真人”。     每年旧历七月十三日是罗祖的生日。剃头匠们便会组织聚会,隆重拜祭,祈求祖始爷保佑剃头行生意兴旺,合家平安。也有剃头匠单独在自家立始祖神位,祭祀、祈福。   

  乌龙集一辈辈的剃头匠不少。解放前夕,仅集上就有十多位。其中手艺较出色的有港南的徐金发、荣文德、肖正安;巷北的陈志才、韩德春、王殿林、王少清等。 他们多数时间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人剃头。歇担时或天气不好时,也会在家为上门的人剃头。


     剃头匠有一招必不少的“绝活儿”——“扒耳朵”,也称“掏耳朵”。扒耳朵就是把耳道内的耳垢(俗称“耳屎”)消除干净。 在剃头匠的挑子里,除推子、剪子、梳子等剃头工具外,还必备一套扒耳朵的工具。这些工具大都是剃头匠自己精心制作,少者五六种,多者十多种,有刀、勺、镊、刷、掸等,每种又有不同作用的形制。工具小而精巧,存放在一节竹管内。

     乌龙集的男人们大都有掏耳垢的习惯。因此,“扒耳朵”也就成了剃头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技艺高超的剃头匠,可以一手轻轻掂起顾客的耳朵,一手指间夹住数根掏耳垢工具,为之消除耳垢。使用灵活,不时根据需要变换工具,而且手法娴熟,轻巧,刀、镊等工具在耳内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不仅丝毫伤及不到耳内器管,而且让顾客在轻松,舒心的微微感觉中,尽享神仙般的自在,甚至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等到剃头匠轻轻一拍顾客的肩膀,扒耳朵就算完成了。耳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加上一阵舒适的小憩,精神上如释重负,格外轻松,倍感逍遥自在。     在扒耳朵时,剃头匠常常会把掏出的耳垢堆积在顾客的肩上,或取出大的耳垢,都有意让顾客看上一眼,显示功夫。

    剃头匠还有一门功夫,就是除耳垢结,俗称“耳疔”。“耳疔”可能是耳道炎症引起的黏糊状分泌物与耳垢混合,日积月累,形成耳道垢,结到一定程度,便会堵塞耳道,影响听力。 这种垢结犹如结石般地坚硬,紧紧粘连在耳道壁上,不易清除。有高招的剃头匠,首先会用自制的“药水”(不知何成分),给患者耳道垢结上滴上几滴,嘱咐过一两天再来。这种“药水”可以起到疏离粘连的作用。两天后,便可用工具取出垢结。顾客听觉会瞬时清晰。     有些剃头匠还会把取下的“耳疔”用小瓶子积攒起来,向顾客展示,以自我炫耀功夫及成就。

     如今,“剃头挑子”已经消失;“扒耳朵”技艺也基本失传,偶尔在乡下还能看到剃头匠的“扒耳朵”手活,但工具和技艺,都与旧时“原汁原味”的风格大相径庭。

     当年的剃头匠们挑着他们的剃头挑子,带着他们卓绝 的技艺,永远地远去了,留下的是后人们模糊的想象。     乌龙集旧时的民风,民俗、民事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待着今人的关注与研究。但愿乌龙集的后人们,不会“剃头挑子一头热”。


参考文献:乌龙集的剃头匠
(备注:乌龙集,淮滨老城旧称)





作者: 老刘    时间: 2021-9-29 07:20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也有剃头匠,农闲的时候在附近的村落巡回作业,给男女老幼剃头,不收钱。到收粮食的季节,再挨家挨户收点粮食,全当抵剃头钱了。理发在过去被称为下九流营生,而今天,经历时代潮流的演变,理发是个稳定的行业。
作者: 慢步人生路    时间: 2021-9-29 07:30
还是理个光头方便。
作者: 江南柳    时间: 2021-9-29 08:00
头毛、头发——理发、美发!
作者: 秋岗    时间: 2021-9-29 11:57
慢步人生路 发表于 2021-09-29 07:30
还是理个光头方便。

光头对颜值要求比较高。
作者: 慢步人生路    时间: 2021-9-29 15:40
秋岗 发表于 2021-09-29 11:57
光头对颜值要求比较高。

知道的真多。
作者: 秋岗    时间: 2021-9-29 22:39
慢步人生路 发表于 2021-09-29 15:40
知道的真多。

别胡捣来,这是常识好吧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www.huaibin8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