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68873
- 精华
- 0
- 积分
- 4488
- 马克
- 15396
- 金币
- -229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4-3
- 最后登录
- 2022-4-13
10级:少将
  
- 注册时间
- 2018-4-3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村里二狗 于 2018-11-29 22:42 编辑
传说远古时候,淮滨一带是一片烟波浩渺的乌江、这乌江南到紫微寺,北至桂花岗,东连长江水,西连桐柏山。乌江的入口处就在台头集南头。老人们都说,《我们现在居住 的地方,下面就是乌江底,是当年伍子胥打马过岛江填平的呀 ”
据说,春秋时期,楚国武将伍子胥保护小幼主去吴国避 难。楚平王的军队紧追不舍。伍子胥怀揣小幼主,一路风尘扑 扑,饥餐渴饮来到了乌江口,被滚滚地乌江拦住了去路。
他四下张望,江面上连一条船都没有。可这又是通往吴国的必经之路,可把伍子胥给急坏了。
他恨不得狠抽几下马鞭,越过江去,可乌江无边无沿,马又怎能过去呢?这时,远处烟尘蔽空,限看追兵越来越近。伍子胥不敢怠慢,急忙勒转马 头往南奔去,一气跑到了弦国边界的山脚下停了下来。
再往前走已是深山野岭没有路了。再说已经远远偏离了去吴国的方向,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闲境。伍子胥听到怀中小幼主饥饿的哭声,望着一座座高山,悲痛得泪流满面。忽然,他一手抓住了身上的神鞭,心想:有赶山填江了。
他举起神鞭,暗暗祷告道:“山神哪,山神哪,快帮助我保小幼卞过江吧! ”说罢,挥鞭朝面前的一座大山打去。说也奇怪,那座山竞然慢慢移动起来。伍子胥一看,文惊又喜,接着又一鞭鞭的向其它大山打去。无数高山人一样走动起来。伍子胥将所有的高山从与江口赶进了乌江,转哏之间,乌江填平了。伍子胥快马加鞭,很快过了乌江,到了吴国。
口述:苗家琴,女,淮滨城关人 捜集整理,李健
捜集时间: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流传地区:淮滨县一带
==================================
以上是传说,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因吴国和楚国隔着大别山山脉,环境恶劣,行军不便。伍子胥率领吴军顺着淮河而上,越过息县穿插到信阳,再南下长江攻入楚国都。
春秋末期,吴楚争霸近百年。双方争夺焦点主要在淮水流域。
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即吴王僚八年,楚平王十年,即公元前 519 年。吴楚之间爆发“鸡父之战”,吴国得胜。次年( 公元前518 年) ,楚平王欲报复吴国,“行舟师以略吴疆”,反被吴人打败,吴国进而夺取了淮水流域重镇———居巢和钟离。吴人这一胜利,使得楚国大为震惊。
当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沈尹戌就曾预言楚国大难临头,《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载其预言曰: “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壹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
过了十几年后,楚国国都真的被吴国攻破。很多时候,战争开局,就可能决定了结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 年),楚伐蔡,蔡昭侯以公子乾为质向吴国求救。吴国决定由伍子胥、孙武率军征伐楚国。
至于最初引发楚国伐蔡国的息夫人事件,即使息夫人再漂亮,都只是各国想讨伐其他国家的一个借口而已。
《左传》记载:
定公四年载: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史皇谓子常:“…… 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
这一段材料大略叙述了吴、蔡等国伐楚及楚人应对的一些情况。吴军等舍舟之淮汭,由子皇所言,知其在淮河之滨。
“淮汭”的意思是在淮水与江(淮)水的交会处。
但《左传》没有提到,显然是没有到达吴船所在的地点。其在息县以东,由此也可见之。至于说为淮河弯曲之处虽然没有问题,也没有意义。因为淮河的弯曲处太多。
《山海经·海内东经》
云:“汝水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期思即原来的蒋国所在,楚灭之改为期思县,故有期思公,见于《左传》文公十年。期思之北正是决水注入淮河的所在。则淮汭为此水注入淮河的河口可以无疑也。问题是这一条淮水与所流入的“淮水”即今淮河何以重名?
简单一点说,南方人名大水曰江,楚人东进淮上,见其水大而命之曰江,有时又曰“江淮”,即“淮江”的倒语。
时期吴楚交兵的主要战场一直都在淮河流域。吴人攻楚也确实是先船行至于淮河,舍舟于此,然后西南至汉水之滨的。
《左传》哀公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而这里的“江”,就是淮河”。不可能是长江,长江去汝水远甚,中间隔着淮河与大别山,楚国不可能任由蔡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选择居地。蔡人住在新蔡也说明这一点。
伍子胥率领的吴军在如今洪河与淮河的交汇处,弃舟登陆。并与此地的楚军交战。此时围攻蔡国的楚国令尹“子常”闻知吴国发兵救蔡,害怕吴军会就此攻入楚地,于是急忙退兵向楚王告急。
楚昭王派左司马沈尹戌驰援。沈尹戌提出一个方案:由子常率主力退回汉水以西守御,沈赶往方城(今河南方城,楚在方城有常驻重兵,防卫北境)调兵趋“淮汭”,先毁吴舟,再还三关隘口堵住吴军退路,然后与子常两面夹击,歼灭吴军。子常听从了这一意见。
从文献记载看,楚国将领司马戌当时真的前去毁坏吴船了,但是“及息而还”,当时到了如今的息县,楚国左司马大将军听说前方的楚军战败,赶着回来与吴战。“及”字说明这一点。吴船若是在息地,毁之是当然的事。
民间传说,可能是在文献记录不足的情况下,一个补充。
不管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还是80年前的日军进攻武汉。北路军进军路线基本是一样的。从淮河中下游进军湖北腹地,淮河上游的淮滨地界是绕不开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