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66058
- 精华
- 0
- 积分
- 7426
- 马克
- 27884
- 金币
- 216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2-20
- 最后登录
- 2025-4-3
11级:中将
   
- 注册时间
- 2018-2-20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楼市讲的比较多,很多网友也都给我留言称:
他们所在的县城,收入不高,房价却还在蹭蹭蹭上涨,都说房产市场入秋了,怎么在小县城一点体现都没有,现在房价都快过万了。
今天我也就针对这种现象,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收入贼低的“底线城市”房价还在往上涨呢?其实这个主要归根于拥有中国特色的候鸟经济。自2000年后,每一年年初都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从“底线城市”跑到一二线城市工作,年末再回到“底线城市”过年,这就形成我们的春运。一年一年的过去,年轻人们渐渐开始被长辈们逼婚。过去的政策在一二线城市落户很麻烦的事,另外考虑自己对乡村有情怀,自己的关系圈也在老家,日后父母需要照顾等问题,于是很自然的就回到了县城里买房。20年过去了,周而复始年轻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就这样,年轻人用一二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支撑起现在“底线城市”的房价。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央视对春运的报道远远没有前几年的多了。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原因,一二线城市落户门槛已经低了很多,年轻人们在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周边咬咬牙就可以落个户。农村的土地政策也让很多户籍迁出的年轻人回不去,而且很多人对家乡的情怀不像以前那么强。随着城市娱乐设施的普及,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找到了归属感。到一二线城市工作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已经不像70、80后的那样只是工作不生活,他们反而更适应一二线城市的生活,甚至不想回去。候鸟经济的模式正缓慢的减弱,如果在未来更年轻的一代,不再回到县城买房,本地的工资能撑的起现在的房价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另外小地方的数据没那么透明。自7月2日杭州、东莞第一个出台调控以来,到现在已经10多个城市收紧楼市,房产市场的调控就像打鞍鼠一样哪个城市胆敢冒尖露头就打。这足以说明:这次国家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楼市大周期彻底消亡,闭着眼睛三年翻一倍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另外被要求收紧楼市的城市都是大城市,最低级别的也是个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交易量,交易价格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布的。想必,也没人敢在其中掺水分。但是小县城的房价就不一样了,他们只对上一级负责。在疫情的肆虐下,只要不太过分,能保证地方GDP的增长,其实很多地方的政府还是愿意接受非常时期调整的。 这种环境下,真实成交量和真实成交价格可能就不是那么透明。那么小地方的价格未来会怎么走?在8月20日,住建部非常强硬地给大大小小的房企们明确了三条红线,把房地产的融资压得死死的,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高负债率的房企,无论是大的房地产商,还是小的房地产商都会想着尽快资金回笼,怎么样卖得快?答案是降价促销!在行情好的时候,无论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都到处拿地,现在环境差了,到了断臂求生的时候,房企们会先抛哪些房产?一线?二线?还是县城的?大家都是聪明人,答案不用我说了吧?所以,如果你想在小县城买房,我认为还是可以等等的。那么房子还能买吗?房子是得买的,在楼市已被炒作过数轮的今天,买房致富的观念也不断被各种看空的动摇,但幸运的是:对普通人来说房产还是最好的大宗财富存放池。无论钱往哪个方向花,最后都会流向房地产。在投资圈里,有个底层的三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收益率。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基准原则的重要性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率。安全性是红线。 房产的优势在于兼顾了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之后的均衡。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我们几乎找不到比房产更好的、拥有如上三种元素均衡的替代品。 房子得买,但是应该买哪里的呢?调控不放松带来的结果是全国楼市将出现大分化,各地房地产的增值潜力将从原来大尺度的全面刺激,转变为严重依赖人流、经济、收入来决定。我给的建议是优先考虑渤海区,珠三角,长三角等头部城市群,因为只有这些城市的硬实力和发展潜力才足以支撑未来房价的上涨空间。一旦头部城市群形成,很快就会形成马太效应,不断从其他小城市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和资源。 拿成熟的发达国家来举例:韩国的一半人口集中在首尔大都市圈;和中国国土面积相似的美国,人口几乎集中在东北部沿海都市圈、太平洋沿岸都市圈、五大湖都市圈等多个世界级都市圈。所以,综合看我国就是这几个都市圈还有投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