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412
- 精华
- 0
- 积分
- 674
- 马克
- 5990
- 金币
- 746
- 在线时间
- 162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6
- 最后登录
- 2015-9-23
7级:中校
  
- 注册时间
- 2012-1-6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li]
由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
2012-10-11 20:50:29\
据最新消息:瑞典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的确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好好庆贺一番的好事情了,我们的文学也终于得到了世界最高奖项的认可了。
以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写文章的中国人中却没有一个获得了那个世界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呢?和朋友讨论到这个话题,他认为诺贝尔奖项毕竟是基于西方的观念,他们多数是颁发给了小说题材类的作品和作者,诗歌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文学一直以诗为最正统的领域,词次之,被称为“诗余”,曲又更在词之下。至于小说,知道民国期间都被称为低俗文化,写作小说也被看做是上不得台面的作法。所以,除了唐代想象丰厚波澜起伏的传奇和明清才开始兴起的小说,中国可以说是慢慢摸索着在小说领域创作前进。
其中,翻译困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有着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作品很难被准确翻译成优美的英文且还要保留有原作品的特色和精髓,这无疑给中国作品推广到世界出了一个极为难以跨域的鸿沟。因为好奇曾经看过《红楼梦》的英文版,只看了一两章就放弃了。虽然翻译得的确很准确,也读起来流畅通顺,可就是无法表达出原著的优雅内敛之处。至于其他名著和近现代作品同样有着翻译方面的尴尬困境。将中文作品反以为英语著作确实太难了,信达雅基本上无法全部做到。这种语言转换的缺憾也导致了我国作家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在国际上打响名声吧。我想用英语写作的林语堂先生能获得国际上的极高声誉就和他的英语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吧。
除此以外,文化差异也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阻碍中国作家获奖的缘由吧。以前,我偏爱西方的直接激烈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在当年的我看来有些云里雾里的意识流方式。西方的感情外露和语言的直接洗练也和中国的九曲十八弯以及各种影射、比喻甚至不言而喻心照不宣很是不同。中国文化底蕴无疑是丰厚的,却也有着中国传统的中正平和内敛沉稳,不似西方文学那般云波诡谲变幻多端。且中国文学多采用含蓄的影射方式,使用宗教、神话典故来影射时政或者现状,而其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也没有西方的外露奔放。那种一句话一个词都有弯弯道道的曲折表达方式也让奔放的西方人一时难以接受吧。
我一直认为《聊斋志异》一点也不逊色于《百年孤独》,蒲松龄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也不会比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差。不过基于某条大家默认的规则——获奖的必须是或者的作家,这很多极为优秀却已经作古的中国作家失去了资格,比如老舍、沈从文等先生无法等大家。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难题阻碍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莫言的得奖仍是一种极为有力的证明,它象征着中国文学逐渐被挑剔的西方人接受从而推广到全世界的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只是,我有点担心这种“中国第一人”的巨大称誉会给莫言带来一种近似“捧杀”的效果。那些想要表示祝贺想要表达崇敬等心情的各种宴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应酬类的邀约会不会一刻不停的出现在莫言的面前,让他疲于应付的时候也失去了对于文学创作的更高一步追求?名誉、赞美、利益等世人追求的东西随之而来,很容易让人迷失原来的自我以及本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转而贪图现时的繁华喜乐而不再向前迈进。
当然,以上担心不过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大的可能是这种巨大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它意味着莫言需要更加努力的去创作去探索,以便可以突破自我向更高的领域迈进。而这种百尺竿头的进步极为困难,需要巨大的精力和努力,还有暂时无法突破自我时的不焦躁。这样说来,荣誉也象征着更多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更多努力。
不管怎样,这次莫言的获奖都是值得大家感到开心的事情。毕竟我们的作家们开始走上了国际舞台,在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面驰骋,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底蕴和未来。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作家被世界所熟知所喜爱,我们国家的作品也会在世界挂起一阵中国风,让世界更加深刻立体的认识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首次花落终作家是一个开端,让中国作家们更加努力创作,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