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查看: 64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是虚构的真实---1980年代的流金岁月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1162

帖子

258

金币

8级:上校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3: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杭州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好象有人说过,开始怀旧是开始衰老的标志,记得《读书》上有篇文章标题就叫“怎么这么早就怀旧了?”,说摇滚乐手们的。可是,我和阿维对1980年代的怀旧,刚进入1989年就不可抑制地泛滥,现在我们常常互问,真的老了吗?这会儿亮出怀旧不会让人说矫情了吧。  

  其实我们的怀旧主要是电话里嘀嘀咕咕,永远说不完的阿冬的话题。不知道阿冬有没有象我们一样的无聊,她现在的思维是否象她经典的动作:手掌竖起,手心朝外利落一推,不!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和楼上的男生打牌,他们认为稳赢要亮牌的时候。阿冬说不,男生必输,阿冬常有让他们大跌眼镜的好牌。有一次例外,阿冬用这个经典去对付那扇生锈的铁窗,她只知道开始,没猜到结局,窗玻璃竟不如老K牌坚韧,那么不堪一击,粉碎时却阴险地划开她的手掌。最后是我陪她跑了两家医院,右手拇指根缝了三针作罢。  

  1980年代的我们没有电影里张曼玉钟楚红们的旖旎风光、缠绵情事,我们有的只是那个年纪的懵懂迷茫,心不在焉。我把1980年代称为流金岁月,是因为那时候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拥有大把的金钱吧。  

  通常的空闲时间,我会泡杯绿茶,用苏打饼干和麦淇淋制几片夹心,捧本小说盘坐在藤椅里边看边喝边吃,看累了跑体育馆去打会球,再觉得寝室呆腻了就骑自行车到外面转一圈。近的到植物园、苏堤,远的骑100多公里上西天目,细雨中蹬车爬山再蹬车,十足的自虐休闲。  

  这种辛苦吃力的事阿维是不要做的,她爱躺在床上看看小说读读外语什么的,还有个爱好是捣鼓艺术,比如拿些彩纸剪一圈拉手小人,在盆里化些颜料制作抽象画。有一阵子觉得要补基本功,四处找人当模特让她素描,我是首选目标,一张侧面就去掉大半天了。  

  阿冬也在消费清闲,但她总能不断地找出要洗的床单衣物,在木盆里搓的铿锵有声;或者搬出宿舍里的箱柜,擦抹一通,再换个位置摆回去。一个工作着的美丽身影。我们的伙食费混在一起后,阿冬挎起竹篮,起个大早到菜场排队,买回凭票供应的活鱼,或者是冰冻的肉鸡。这时候,我和阿维可能不知所以地聊了大半个通宵后,在床上昏睡,如饱食后的麻鸭。  

  麻鸭的外号不知从何而来,每逢我和阿维跟在阿冬后面走进食堂,楼上的男同事们总会起哄,麻鸭来了。可能是因为阿冬腾腾的步子太威风凛凛了吧,象那些自大的麻鸭。我们从不以为忤,麻鸭就麻鸭呗,反正有阿冬在前面挡着。十几年后,罗罗说你不怕人家骂你泥巴种吗?笑,麻鸭都当过了,泥巴种算什么东东?  

  就这么傻吃傻喝地一天又一天。周末我们会挤到公用厨房,看阿冬斗志昂扬地炮制辣子鸡丁红烧子排,印象中阿冬擅长的是这些重味浓色的荤菜。阿维也有拿手菜,比如大热天来个蕃茄笋干紫菜汤,不加一点油,倒也清口开胃;或者来个拔丝苹果什么的,正宗东北风味。  

  白糖熬成糖浆过程中散发出的香味,在集体寝室的走廊里很是诱惑,隔壁北大毕业的马列主义教员,拿把大大的饭匙,刳几下就去了阿维一半的劳动成果。阿冬不象别人,只会看得瞠目结舌,她会很自然地拿走饭盆,说还有人没到,等下再开饭。没到的那人一般是我,在阿冬对迟到的抱怨声中,很珍惜地扫光最后几小块拔丝苹果。  

  再做拔丝XX时,我被迫充当侦察员,每隔N分钟将头伸到厨房门外,观察马列老师的动静。一挨成品出锅,立马拿进房间,关门,三人以超常的速度将其消灭殆尽。整个过程弄得象地下工作,最终紧张情绪让拔丝XX也变得无味了。  

  其实马列MM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对拔丝苹果的果断出击仅是牛刀小试,尔后出击南方征服台海才体现了该美眉的真实功力,几年前她当期丈夫是一台湾电子商人。此乃后话。  

  说我们那时不解风情就小样了,EQ低了点倒是真的。三人和楼上的同事打牌骂人起外号,象哥们似的混着,挺默契。男生们下楼聊天,一般进阿维的宿舍,他们喝阿维的茶,阿维抽他们的烟。我常在乒乓桌上让他们输球,近视眼,看不清对面人的表情,也不知给人留情面,渐渐对手竟少了几个。阿冬好象不抽烟不打球,基本保持友好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主题

1162

帖子

258

金币

8级:上校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7-2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3:0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大概领导们实在不能容忍部下整天无所事事,季节开学时我被赶到J大进修。上海那边有我的N个大学好友,周末一家家地吃过来,翻翻下铺的结婚照,看看对床的新房间,日子飞快,乐不思杭。阿冬来过一次,帮我背来“红棉牌”吉它,一瞧宿舍空间太小,又帮我背回杭州。阿维只给我写信,说阿冬忙于打毛衣,她倍感受冷落。  

  毛衣原来是给楼上的男生们打的。阿冬专程跑到同事丈人的厂里,去买当时紧俏的全毛毛线,我和阿维搭顺风车,每人也囤了好几斤。进修回来时,楼上的几个无主之草已经穿上了高领毛衫。倒是我和阿维,懒惰得紧,毛线还是那个毛线。阿冬织毛衣据说得过她大妈的真传,手法很匀,我想哄她帮我织一件,这回她好象很烦听毛衣的事,我只得闭嘴。  

  再过两天,看楼上的谁谁下来,阿冬也是绷着脸,不象以前那样招呼吃东西什么了。我一头雾水,问阿维,说是可能和看内部电影那事有关。也就是谁谁先通报到什么地方看大片,再后来自己偷偷去了,将女士们晾在寝室干等。阿维也遭遇了此事,过后狠狠地将两肇事者骂了一通,再将陪礼道歉的华夫饼干吃光就算了。阿冬是明显的不原谅。  
那阵子我正傻傻地吊在南国的那棵“树”上,每天支出8分邮票钱,和前男友现老公交换生活日记。阿维身边一直不缺“黑漆板凳”的候选人,人选构成中,一部分是老家和单位里的热心人不断推荐过来的,再一部分是勇敢地找上门的,余下那些才子艺术家是饥饿的时候被阿维收留过的。阿维用叶赛尼娅的多情很快发现候选人的可爱,又用魔鬼胡安的刻薄及时洞察他们修养上的缺陷,周期性地冷冷热热、悬而不决。  

  阿冬的情事极不明朗,平时没听她说过这方面的话题,也不见她相亲约会,甚至都没人跳出来给她介绍。可能阿冬给人的印象比较能干,又有很多本地的亲戚,就是我和阿维一开始也没想给她支招。阿冬对楼上人的亲切友好,傻瓜也看出怎么回事了,我们就常常引出话题,明明暗暗地将阿冬标榜为贤妻良母相。其实不算标榜,是客观描述。  

  哥们打牌时的精明相,这时候都消失了,立马全成fool。毛衣穿上后,居然还闹内部电影事件,哼! 什么时代男人都只会以貌取人。  

  若干个星期后,阿冬宣布她要订婚了。对方是小时候的邻家大哥,据说长的不好看,但书读到美国博士,还在加州购置了带游泳池的别墅,眼下正在归国的路上。我们为阿冬心花怒放,唱着“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等着青蛙王子的到来。  

  阿冬将宿舍又重新布置一遍,换上印满英文字母的新窗帘,用大幅的萧山花边罩住箱子,又买了两个亲嘴的小荷兰磁人放在录音机边。我和阿维叉着手看她张罗,还大叫太温柔了吧。  

  博士迟迟没有现身,开始我们还问,阿冬就说他被这儿那儿请去做讲座了。到后来,我们问得累了,闭嘴了,一走廊的其他女同胞又开始新一轮的边等边问。听到阿冬的大嗓门快乐地呱呱着,理由却刷新了几回,从讲座到考察到返美引资,等等,我们晕了。  

  以后的情节顺理成章,一环扣着一环:订婚、结婚、蜜月旅行。每次离开杭州,阿冬都会发生一件与这段婚姻有关的事情,而且会带些走到地方的特产给我和阿维解馋。又一个暑假后开学,阿冬报告这个假期去了美国的家,还到欧洲转了一圈。我们要看她那带游泳池的洋房,和带着她的博士,阿冬挺遗憾地说所有的底片都不小心曝光了。  

  曝光的不止是底片。某天中午同事一清跑过来聊天,聊着聊着阿维说到阿冬出国的事,一清马上反对,说不可能,阿冬没办过护照。一清在院办负责外事,办护照的第一道手续归她管。以后,又有消息传出说阿冬申请房子,房产科要结婚证她拿不出来。  

  我和阿维开始惶惶不安,为吃过的阿冬的喜酒,虽然是在小厨房里阿冬自己烧的一桌菜;为一人一支的美国口红,虽然都没开始用;还有天津麻花北京蜜饯上海月饼……,知道真相后,这一切馈赠犹如勒索。其实最不安的是阿冬的将来,为她如何落实她描述的一切不安乃致于惊恐。对于我们,中间的难度简直不敢想象。不安之外,还有力不从心的困窘,几次想直谏阿冬正视现实,每次都因不知怎么开口而作罢。  

  日子在我们对阿冬“已婚”状态怯懦的躲闪中,一天一天挨过去。阿维对杭城阴柔的小男人的失望、对江南冬天阴冷的恐惧与日俱增,曾经让她乏味的色彩单调、物资稀少的老家小城,在她嘴里每隔几天就被挤出一条优点。终于,她开始办调动手续了。  

  我的“树”从羊城移回来没多久,阿维老家的单位也落实了。楼下楼上的哥们会餐了N次送别阿维,规格高到有大王蛇上桌。闻香而来的美院油画家醉得连扔三个杯子,最后躺在楼梯上语无伦次逮谁骂谁。我和阿维将通宵聊天进行到火车鸣笛,同一时间里,阿冬将四季混杂的衣物理顺叠好,齐齐摞回到阿维的大箱子。  
  ……  
  后来,我分到单位公房,搬出了集体宿舍。阿冬在那儿又住了三、四年,她还是热心地陪人看病,帮人采购紧缺商品,过一阵热火朝天地烧一桌菜请大伙吃,……,在生活的表层,阿冬永远不缺伙伴。  

  阿维回家没多久,就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很快切入谈婚论嫁的主题。她结婚时给我的信里,除了婚礼全程的总结,还有钢笔细细画出的嫁衣款式,……。在等待我们孩子出世的日子里,我们对1980年代的怀念就是用信件开始的。  

  流金岁月就这么溜走了。真的是了无痕迹?  

  我们三人没有合影,甚至两两的合影都没有。亲密无间的日子里,谁也没想到,等想到了已是聚散两依依。阿冬临去深圳前,抱着我女儿在我家阳台上拍了一张相片。我把墨镜架在女儿胖嘟嘟的小脸上,衬着阿冬的大框近视镜,两人竟有几分相象。  

  阿维说阿冬在深圳住她家时,和她家妮妮也合过影。阿冬跳槽几次后离开深圳,没带多少东西,这张相片却带走了。……  

  结束缅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