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642
- 精华
- 0
- 积分
- 1162
- 马克
- 18862
- 金币
- 258
- 在线时间
- 52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7-28
- 最后登录
- 2022-1-17
8级:上校
 
- 注册时间
- 2009-7-28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0 09:15: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应淡化区域功能设置中的建构性
近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了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理解和指导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功能相互配合之道。《规划》最核心的主线是将国土空间以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以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16.52 -2.77% ]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区则承担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获得不同的激励方式和产业政策倾斜。
我们能够看到《规划》对中国“资源国情”硬约束的理解是非常清晰的,比如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山地多平地少,适宜城镇化开发的面积现在只有28万平方公里的存备。这意味着未来开发必须是“空间集约”的。《规划》在总国情约束的前提下,强调了不同的开发力度和不同的功能配置。比如那些传统农业优势地区,必须保持农业优势,所谓“七区二十三带”。那些工业化强劲的地区,有的要优化,有潜力的地区要提高开发强度,适当放宽人口进入,形成新的城市群,有“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因生态脆弱面积扩大,一些地区需要降低开发强度,维护生态价值,有“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规划》似乎“太强调生产区位,而忽略了未来交往对地区的革新”。中国香港如果在1950年代,会被定义为贸易区,但是贸易过程中积累的规则感,则最终让香港变成了信用可嘉的金融中心。而美国波士顿过去也是港口,但现在却成为高科技中心。底特律若是被定义为“装备业和汽车中心”,那么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它被“去中心”了。不是定义什么就应当是什么,在全球化格局中,资本、技术和贸易的需求让其最终变成什么,而且过程会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关解释曾以“屋子里面房间的功能”来做比方,房屋对应的是物品的空间摆放和处理,但是国家的主功能区规划对应的是人的流动,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的行为是具有发现性,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再现,他们会通过流动来选择和确定不同区位的真正角色,他们是“无形之手”,而不是完全遵循着“有形之手”的指示。
城市建设规划是重要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对城市中人活动轨迹的确认,集市已经存在,城建可以扩展为批发市场。金融扎堆已经形成,城建确认和扩展为CBD,它是“感知”然后再“边际创造”。而国家的主功能区规划则不同,它更像是电影《盗梦空间》所说的“边感知、边创造”。
例如规划者们认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体现的指标之一就是人均值差距趋于缩小,例如北京的人均公共品获得跟青海相近。他们举的例子是美国各州,尽管经济总量和公共品上差异巨大,但各州人均水平却近似。而中国最好和最差的之间差距高达七倍多。不过,美国消除区域差距的主要方法就是尽可能创造“人的自由和机会平等”,鼓励人自由流动、权利确认、寻找机会,来实现人活动轨迹上的最大理性化,它在地域上的呈现就是“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如果,我们看到某地太过落后,要求先进地区“对口援助”,或者“资源税优惠”作为一种主要解决手段,那么这是“控制论”的方案。我们可喜地看到,《规划》中突出强调了各地区公共服务方面近似均等化目标以及户籍有序改革的策略。
如果说《规划》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那么担心的不是棋手能力,而是棋手是否知道是什么棋。以为是象棋,但实际上是围棋,或者又变成了跳棋,从而让象棋手无所适从。历史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有时都是贫困的决定论,只有相信“人的自由”的决定论,再加上“边感知-边创造”的谦卑,才是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