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311
- 精华
- 0
- 积分
- 4458
- 马克
- 121340
- 金币
- 1859
- 在线时间
- 306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29
- 最后登录
- 2021-8-23
10级:少将
  
- 注册时间
- 2009-12-29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2月28日,首都电影院,看《三枪拍案惊奇》。
影院13个厅里一共排映了4部国产电影,《十月围城》、《刺陵》、《风云2》、《三枪拍案惊奇》,外加《2012》。这便是今年贺岁档上半场的阵容,非常之集中。根据现在的数据,12月份全国票房收入肯定超过7.5亿,已经创了历史记录。然而,记录却是寥寥几部影片创下的,比较起去年同期蜂拥而上的无数贺岁片来说,可谓相当的集中。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等这个贺岁档过去了再作计较。
如何评说《三枪》呢?在今天还敢评论《三枪》,那是需要勇气的一件事。勇气从来都有,但是词汇却不好凑。三枪拍案惊奇,怎么说你好呢?
先明确两件事。
第一,《三枪》是个低成本。
第二,《三枪》想以小搏大,立于不败之地。
《三枪》的拍摄成本不算高。甘肃景泰等地的外景(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新的电影外景地,比如《决战刹马镇》等都赶来此地拍摄),中影怀柔基地的内景(应该是此地)花费都不应该很多。演员们的稿酬也不会很高,工作人员也都是老班底。
看片头,一个简单背景,一个个地叠印字幕,几乎是近年来有影响的影片中最简单的字幕了,真省钱。做个FLASH小动画都要费些银两。不过,比起某些港片片头的一块大黑布,这还不是最极端的极简主义。
花费虽小,创作意图却不小。
《血迷宫》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三枪》直接买了版权。科恩兄弟是著名导演,却不是卖座商业片导演,其作品从来晦涩难懂,如《老无所依》《巴顿芬克》,最商业的《金钱帝国》看着也有些费劲。科恩兄弟可称大师,但和欧洲大师不尽相同。欧洲大师基本上都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将电影当作了讲述的或者创作的工具,他们的电影从里到外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科恩兄弟的电影在故事上还脱不出情节剧的套路,只不过表现手段比较怪异。这种怪异一方面是风格处理,一方面,不知道用“笨拙”二字是否妥贴。反正有“大巧似拙”这一美妙词汇在,“笨拙”早已不是了贬义词。
翻拍电影无可厚非。好莱坞电影中70%以上改编自戏剧、小说,近年来1/3以上是翻拍片和续集,中国翻拍个把电影,且堂堂正正付了版权费,没问题。
不过,要是拍一个晦涩难懂的中国版《血迷宫》,肯定会赔得盆空钵空,而且也落不下什么好处。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就知道对着磕票房数据,稍微一点中线投资都没人敢做,更不要说长线。这世道,怕丢人,输更丢人。
《血迷宫》有着它商业片的潜质,诚如前文所言,它的本质还是一个情节剧。情节剧,有情节,有戏剧性,还有着对于人性飘摇的剖析。此片可拍,但不能拍得象科恩兄弟一样。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当下观众喜欢看什么?《芙蓉镇》看不下去了,《疯狂的代价》看不下去了,《秋菊打官司》看不下去了(以上是许多公司绞尽脑汁的推想),怎么做能够符合观众的口味?
于是,大多数公司的做法如下:买它一个美国电影版权,一来要的是好莱坞的牌子,二来要的是科恩和科恩的名头,至于故事本身吗,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可以改吗,地方人名事件都可以改,原著是个筐,老百姓爱看的往里装——这是大部分电视剧的做派,一番奋斗,终于造就了中国电视剧今日的“红火”。电影公司,能免俗的也不多。
《三枪》却想保持《血迷宫》的原味。偶发的事件,动摇的人性,幽暗的心灵。这里边有点大意思。但是仅凭这点意思,普通观众不看。
有了张艺谋,一半观众进来了。
还要通俗化,用最通俗的人物和表演,讲述一个倍深刻的故事。
有了小沈阳、毛毛、孙红雷、赵本山,另一半观众进来了。
就是这思路。
《三枪》的主要视觉特征,是色彩。
每个人物身上的色彩,和外景地的色彩。这个赵小丁没问题。韩忠也没问题。
《三枪》的主要表演特征,是喜剧。
有本山团的一票演员在,还有专职编剧在,也没有问题。
影片的前半程很好看,后半程开始深刻,悬念增强,看起来却不那么带劲了。
用通俗文化,包装一个西方的电影故事,这一策略开始出现问题。
问题就是脱节。
演员分成了两大阵营。小沈阳等本山团演员+闫妮,会师一处,恶搞频频,绝大部分笑料,均由演员制造。孙红雷和倪大宏(不知为什么总是被写作倪大红)却是板板正正的正剧演法,两相掺合,很难融到一块。
甚至有些感觉,孙、倪二人故意不融到一块。
本山团的二人转式喜剧,是一种假定性很强的舞台演出方式,这种假定性抛却了生活流,注重表演者的表现力,在表现力的反复积累中,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二人转是带冰池子的桑拿,不是热水澡。一部电影由二人转式表演构成是可以的,但是二人转不能冷场,不能忽然冷冰冰地转向探讨人物的内心——内心早已以一种变形的、夸张的表现形式展现过了。所以,《乡村爱情》可以看,因为它从头到尾都不改弦更张,《三枪》一严肃,观众倒不发笑了。
不发笑还好,关键是,观众的观看心理混淆了。不是一个挺搞笑的喜闹剧么,怎么突然板着脸来讲课了?还是外教科恩兄弟已经讲过的一堂课。
其实,搞笑到底,反到成了。就是那么荒诞,就是那么搞笑,所有的人都嘻嘻哈哈地搞着笑着,开上三枪,最后大多死光光,不是一挺好的电影?“倪大宏”笑着死了,“小沈阳”笑着死了,“毛毛”他们都笑着死了,就剩一个装酷的“孙红雷”,看起来比谁都可笑。大家一通笑,笑着出了影院,回心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倒灶的世界?
如此岂不更深刻?还发挥了各种长处。
还是缺点勇气。
影片的结尾,应该是受到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影响。为避免纠纷,可说是暗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意思开始大,那么苦涩的一个故事,结尾用印度电影里常见的歌舞打点,第一世界眼中的印度,印度电影里展现的印度,在此构成一种奇妙的混合?哪一个更真实些?就是这样的结尾,也有极为讲究之处:其一,火车站上实实的歌舞,和抽象背景中虚虚的歌舞穿插剪接,你可以把这歌舞理解为主人公的似幻似真的意识流;其二,歌舞结束,所有的人都上火车走了!瞧瞧这老牌电影强国,处处处理得严密得很。
《三枪》就有差距了,但意思还是对的。
没有看清楚片尾字幕,不知怎么打的,总之要说,尚敬导演,辛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