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85201
- 精华
- 0
- 积分
- 3118
- 马克
- 10754
- 金币
- 538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3-4
- 最后登录
- 2022-11-23
9级:准将
  
- 注册时间
- 2019-3-4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58年暑假,淮滨高中开办,招收新生2班,84名。当时因无校舍,由淮滨一中统管。1959年暑假正式建校,规模定位6个班,学制3年,每年招生2个班。1961年,首届学生毕业。
对于1966年7月毕业的淮高学子,可能是最难过的一届,因为在一个月之前的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取消高考。文革初期,中学生们开始参加文化大革命,中学生们被造反派组织起来当红卫兵,把县里各级领导拉出来,当做“走资派”进行批斗。
到了1969年,中学生们下放到马集公社刘大园的农村务农。其中淮高有一位1966年毕业的学生,虽然当年成为信阳地区优秀毕业生,但仍然失去了继续深造读大学的机会。再之后,被革委推荐上北京读大学,也因结婚生子而放弃机会。
卷入时代漩涡中的的高中生,也因年轻时的一些作为,影响了后半生的生活。文革中后期,大部分被打倒的人开始恢复工作、掌握权力,在招工、招聘之时,复员军人优先录用,这些淮高学子被排斥在外,有文化去无去路。
如今这批高中生,岁数都已往80岁上奔了。实在是悲剧的一代学子。正长身体的时候,赶上1959年大饥荒。学习进步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下放去农村种地。分配工作的时候被排斥,好不易安排个冷门工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又赶上淮滨90年代中末期下岗潮。真是造化弄人。
1964年,淮高86人参加高考,录取大专9人,录取中专4人。升学率之低,是如今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当时高中人数这么少?那年月淮滨很多人吃不饱饭,更交不起学费,不少人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机会上。这个年代能上高中的,是父母开明且一定经济能力的。
有钱又开明,能让子女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能够有更大的概率维持或者上升家庭层次。而贫困出身的人,则缺少教育机会,无力改变现状,也带代际遗传到下一代,最终导致一代代过去仍然贫困。直到如今,在淮滨街沟里也能看到很多文盲,去银行签字不识字,没有人敢代签,看路牌上的汉字也不认识,公交不知道怎么坐。
那时教育经费很匮乏,比如淮滨一中,年级原本六个班,最后学校实在没钱办下去了。并不是学生掏学费就行,给学校配套的经费跟不上,维持正常运转都有难度。于是一中砍掉三个班,被砍掉的三个班学生们没办法,只能放弃学业回家。放到现在,家长们该炸毛了,在那年月,先吃饱饭,上中学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
如今大多数高中,不管好大学、赖大学,也能走个大多数。像我这种闭眼渣,遇到选择题不会,就全部选“C”的人,十几年前也借着扩招的东风,混上了个大学。要是放到60/70年代,我只能洗洗睡了,从内心由衷的感激扩招,相信大多数看贴的小伙伴也是同理吧。
![]()
![]()
上图是我搜集来的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淮高毕业照,原件在我手里,侧边盖有骑缝章(备注:多联文书样式,印章盖中间,存根和证书撕开,两者拼一起来验证真伪)。
1978年的那个毕业证,上面印的是淮滨一中高中部,几十年前一中和淮高合并过。
另外致信论坛编辑部:
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平台,借着今年淮高学子考上北大的东风,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10年找个毕业证,组建个淮高毕业证变迁图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