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查看: 53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部门封堵网络论坛是愚不可及的做法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

帖子

10

金币

1级:新兵

Rank: 1

注册时间
2010-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6: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金华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江苏滨海县的“滨海论坛”最近被当地教育局封杀了,原因据说是这个论坛成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攻击滨海教育的阵地,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对滨海县教育形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5月31日《扬子晚报》)
  
  这还算好的,有的地方干脆把本地的民营网站全部封杀,甚至控制教师在外地论坛发帖。从网友的跟帖中可知,动用管理权利和技术优势封杀论坛的远不止滨海教育局一家,只不过封杀的理由如出一辙,即有如上述。
  
  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假如封堵者坐得正行得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且成绩有目共睹,又何惧网友说三道四;反之,如果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在人事调动、学校收费和工程建设等方面触犯了党纪国法,即使封杀了网络论坛,也照样难逃被曝光、被查处的命运。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在信息时代里,网友们反映和举报违纪违法的渠道五花八门,教育局封杀了“滨海论坛”,但能封杀得了其他论坛吗?你即使封杀了所有论坛,但还有其他诉求渠道呢。封堵者以为只要封杀了“滨海论坛”,他们治下的“丑事”就没人知道了,这种想法与那位掩耳盗铃的老兄一模一样,愚蠢到家了。
  
  其实,说什么该论坛与教育教学无关,说什么发帖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等等,都是不值一驳的托词,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怕熟知教育系统内情的网友自爆家丑,轻者影响到当权者在上级领导心目中的印象,因而危及仕途升迁,重者引起纪检部门的注意,弄不好就会成为周久耕第二。如报道中提到的几起源于该论坛的“教育事件”,内容包括教师体罚学生、学校乱收费和违规补课、学校负责人以权谋私等方面,就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事情虽然得到了妥善处理,但客观上损害了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如再进一步,纪检部门一旦插手,后果就难说了。
  
  如此说来,封堵者病急乱投医,下令封杀“滨海论坛”来杜绝网络监督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只是,封堵者忘记了一点,这样做只会招致更多的非议和谴责,不是吗,此消息经当天全国各大网站曝光后,滨海县教育局一时间被卷进了当天舆论漩涡的中心,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口水和板砖,有网友甚至提出当地教育局领导为什么如此恐惧网络监督的敏感话题。这一来,恐怕封堵者这几天没好日子过了。
  
  古人尚知防民之口犹如防川的道理,身处现代社会且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却不知此理,竟然祭出封杀网络论坛这招来抵制网络监督,这岂止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更是有违中央精神。去年11月18日,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时强调,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渠道。(09年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贺国强为何特别强调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只属于技术范畴,它已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成为推动政治文明、监督权力的重要力量,谁都无法阻挡。明智的做法是引导而不是封堵。滨海市教育局所为实乃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终将被历史车轮碾得粉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4458

帖子

1859

金币

10级:少将

Rank: 10Rank: 10Rank: 10

注册时间
2009-12-29
5
发表于 2010-6-3 12:24: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金华
优秀的论坛需要优秀的斑竹与优秀的发帖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6512

帖子

5160

金币

11级:中将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注册时间
2009-10-22
地板
发表于 2010-6-1 10:14: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金华
路过,看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

帖子

10

金币

1级:新兵

Rank: 1

注册时间
2010-3-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6:43: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金华
请给“民意垃圾”一个存放场所

  2010年06月01日06:28  燕赵晚报

  南连伟
  滨海县有个人气很火爆的网络论坛,最近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城”,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陆该网站和论坛。滨海教育局领导则表示,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5月31日《扬子晚报》)

  实在不该把网络民意当成“垃圾”,更不该把网络论坛比作“垃圾场”。网络论坛有两层作用:若得到重视,它可以成为民意诉求表达的便捷渠道,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最佳平台;若不受重视,它至少也能成为民意宣泄的场所。假若视网络民意为“垃圾”,也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存放场所,封了“垃圾场”,民意无处安放、堆积成山,有朝一日垮塌而下,如何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

帖子

10

金币

1级:新兵

Rank: 1

注册时间
2010-3-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6:38: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金华
“滨海论坛”不小心成了“垃圾制造者”?
2010-05-31 13:38:43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滨海县有一个人气很火爆的网络论坛,最近该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陆该网站和论坛。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城”,封堵被视为民意交流平台的网络论坛,是屏蔽外来有害信息还是禁止师生通过网络表达心声?滨海教育局领导则称,“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5月31日《扬子晚报》)
领导就是领导,快意恩仇个性昭然。但为了参观这个“垃圾场”,我还是去“滨海论坛”转了转:书画摄影、文学影视、婚恋交友、资讯市场,套用流行的句式,应该是“很好很阳光”。注册网友甚多,新帖不断,多是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若硬是将此论坛贴上“垃圾场”的标签,那估计天下网友都成了“垃圾制造者”。
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城”,封堵被视为民意交流平台的网络论坛,导火索无非是论坛上的一些关乎教育形象的负面帖子令当事部门斯文扫地——扫地就扫地了吧,又苦于无力反驳,加上找不到删帖的“橡皮”,结果恼羞成怒,学了鸵鸟,关了校内网——没想到终于斯文扫街:一来,校内网也只在校内有效,只要真想上论坛,随便在家或者网吧都可以浏览发帖;二来,即便校内封了说坏话的论坛,还有更多影响力更甚的论坛可以发言,以“校内”捍卫当事部门的牌坊,无异于屎壳郎大战变形金刚。
坏话也好,丑闻也罢,身正不怕影子歪,流言止于智。掩耳盗铃式地封堵,且不说此种抗衡舆论监督的举动尚显“幼稚级”,就说后果,恐怕也只会欲盖弥彰,且遮蔽公众话语权的行为涉嫌违法违规。即便“滨海论坛”果真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在“垃圾”面前砌一堵墙就万事大吉?这里灭一个看得见的“垃圾场”,指不定其他整洁的地方就会因“垃圾”遍地而终于无可收拾。
地方网络论坛从来就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发酵链条中起到积极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也可以成为全国关注之焦点事件的风暴眼、因职能部门失当的应对举措而招来超出事件本身的质疑与批判。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山东新泰选拔23岁副局长、南京“徐宝宝”事件……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民生事件几乎都发轫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扩大升级,滚雪球般酝酿成为公共事件。
政府上网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职能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的时候,何以还处于删帖或封堵的层级?这个问题实在值得大家思量。技术在进步、民意在进步,唯独权力对权利的敬畏我自岿然。“少数人发泄不满”,这只是个事实判断,公众更关心的是价值判断:这些“少数人”的“不满”究竟是合理诉求还是无理蛮缠?如果是前者,封堵只会付出更大的纾解代价;若是后者,完全可以有力有礼有节地解决,再不济,还有法律在兜底。
删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发帖的速度,封堵的决心永远大不过突围的力量。“滨海论坛”究竟是怎样一个“垃圾场”?职能部门的封堵行为究竟属于何种性质?有待于官方给出更具体、更可信服的答案。(邓海建)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