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304
- 精华
- 5
- 积分
- 73196
- 马克
- 369189
- 金币
- 157
- 在线时间
- 506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2025-9-14
13级:大将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小说《夜宴》以一场春夜饭局为切口,将基层治理中离任干部的心态褶皱与乡土社会的人情逻辑,藏进鸡飞狗跳的张罗、划拳行令的喧闹里。落选老支书赵全的"人走茶凉",不是简单的个人失落,而是中国乡村权力交替中普遍存在的情感阵痛;陈书记主导的这场夜宴,则成为熨平褶皱、修复关系的密钥,其现实意义远超一场饭局本身,直指基层治理中"人"的温度与"情"的重量。
赵全的"人走茶凉",是权力退场后乡土人情的赤裸折射。二十年村支书生涯,让他习惯了发号施令的权威——"拿把竹扫帚到院子外去逮母的老的",一句对老伴的指令,恍惚间仍是"支部书记"的做派,这既是长期权力惯性的自然流露,也藏着对过往身份的不舍。而落选后的境遇,成了刺向这份不舍的尖刀:"有几个屌人一直放话要上访告我",是昔日矛盾的集中爆发;"靠买好拉票上来的几个家伙对我冷言冷语挖苦",是权力交替中常见的排挤;更荒诞的是"两头猪口吐白沫、塘里鱼翻白肚",他将这归为"干了二十年书记的报应",看似迷信的抱怨,实则是对"人走茶凉"的绝望控诉——当权力的光环褪去,昔日的"劳苦功高"仿佛被瞬间清零,连牲畜的意外都成了周遭恶意的投射。这种心态,是无数基层离任干部的缩影:他们将青春耗在修堤、引水的琐碎里,却在退出权力舞台时,遭遇人情的"断崖式降温",那份"不是有问题被处理的人"的辩解,藏着对自身价值不被认可的委屈,也道尽了基层干部"功过无人说"的尴尬处境。
而陈书记的"赴宴",是破解"人走茶凉"困局的治理智慧。最初的"左右为难",藏着对"作风建设"的顾虑,更藏着对基层生态的清醒认知:若放任赵全的委屈发酵,不仅会激化新老班子矛盾,更可能让镇村工作陷入僵局。他那句"帮助、信任在职的年轻人,关心、依靠离任的老同志,这是镇党委的传统",并非空洞的口号——让现任三大主干作陪,是在公开场合为赵全"正名";将派出所长、司法所长请到场,是用权力背书消解赵全对"上访告状"的担忧;甚至"划拳分班子"的安排,更是将赵全从"离任者"拉回"参与者"的位置,让他在"老虎杠子鸡"的喧闹里,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当陈书记解开领扣,感慨"党和政府的工作哪项不需要基层干部无私的付出啊?可是好多时候不被上下理解",他不是在"劝酒",而是在与赵全进行"灵魂共情"——这份对基层干部"委屈与自豪并存"处境的精准捕捉,瞬间击穿了赵全的心理防线,也让现任班子读懂了"前人栽树"的不易。
这场夜宴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基层治理的"情感解法"。乡土社会的逻辑,从来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人情"与"面子"织就的网络。赵全落选后的"冷遇",本质是网络的暂时断裂;而夜宴的作用,就是重新将他织回网络中心。从"一脸恼怒"到"咧嘴笑",从"搓手笑"到"半夜送客嗓门震落露珠",赵全的情绪转变,印证了"情感认同"对基层工作的推动作用——后来他与现任班子"很融洽",镇村工作"顺利",人们常看到他"满脸酒色、面带笑意"晃悠,这看似偶然的转变,实则是夜宴种下的"人情种子"结出的果。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治理真理:基层干部的"心"顺了,工作的"路"才顺。若忽视离任干部的情感需求,将他们视为"过气者",不仅会寒了人心,更可能让他们从"支持者"变成"阻力者";而像陈书记这般,用一场饭局搭建"情感桥梁",既维护了离任干部的尊严,也为现任班子扫清了障碍,堪称基层治理的"微创新"。
《夜宴》没有宏大叙事,却道尽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赵全的"人走茶凉",是乡土社会权力更迭的必然阵痛;而那场春夜里的杯盏交错,则是消解阵痛的温暖药方。它提醒我们:基层治理不仅要靠制度的"刚性",更要靠人情的"柔性";不仅要关注"事"的推进,更要关注"人"的感受。当越来越多的"陈书记"愿意坐进离任干部的家门,越来越多的"赵全"能在退出权力舞台后仍感受到尊重,乡土中国的治理土壤,才能真正长出"和谐"与"顺利"的庄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