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的温泉疗养(上汤、中汤、下汤等温泉)、中原祈福大佛、龙潭峡冰瀑上学形成极富有特色的冬季旅游热线,在近30公里的范围内,实现了生态休闲旅游、天然与健康的温泉度假、时尚与健身的滑雪完美结合.
下汤温泉度假村因有天时、地利、天然温泉而得名。该村始建于1997年8月,是下汤地区乃至全县最早从事温泉开发的企业,占地面积87亩,建筑面积8858.3平方米,该村依山傍水,环境优越无比,村前碧水环绕,村后青山环抱;水中鱼跃蛙鸣,山上鸟语花香;村内奇花异草争相斗艳,下汤温泉度假村位于郑石高速与二广高速交叉口,交通便利,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宜人,是一处休闲度假、洗涤心灵的人间佳境,更是一方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绿色宝地。地下蕴藏的丰富天然温泉水,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对各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是一个以康乐、餐饮、住宿、泳浴、旅游、接待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
鲁山温泉,出露于华北地台南沿近东南向的嵩县车村至鲁山县辛集乡的地壳大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于赵村乡上汤、中汤、温汤;下汤镇下汤;让河乡碱场,连绵百里,被喻为鲁山五大温泉。每一泉的出水点,少则十数个,多者上百眼。
地质普查报告显示,鲁山温泉虽在一条大断裂带上,但因深度和地理位置不同,其水温和自然涌出量却有着很大差异。上汤温泉水温63℃,自然涌出量53立方米/小时;中汤温泉水温61℃-62℃,自然涌出量10-15立方米/小时;温汤温泉水温49℃,自然涌出量10立方米/小时;下汤温泉水温61℃,自然涌出量34立方米/小时;碱场温泉水温40℃,自然涌出量20立方米/小时。
鲁山温泉,素有神泉。其中上汤、中汤、下汤温泉由民间开发利用最早,史称“三汤”,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商后常浴之处,被雀为“皇女汤”。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温水又东经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水出北山埠,炎势奇毒。腐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漂。救痒者或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姑汤’,可以疗万疾者也……。”清嘉庆《鲁山县志》载:“温泉一名神泉”,《初学记》引王毅《洛都赋》曰:“鸡头温水,鲁阳神泉,不煮自沸,热若焦燃,烂毛沦卵,煮绢濯鲜。”《河南通志》载:“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泉,商后常浴其处”。
鲁山县温泉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稍带硫磺气透明度较好的液体,氧化还原电位(Eh)为+627~+740mv.其化学成份均属低矿化度水中到弱碱性含放射性元素(uRn)的SO4-Na型水,是矿泉水中的放射性热氡泉。
泉水的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当大气降水落到东西深入大断裂及其影响带地表露头部位时,即岩石裂隙下渗到构造裂的深部。因从地表向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增高,一般深度每增一百米,温度升约三摄氏度,所以水下循环的越深,水位就越高。根据上述地热增温级计算,鲁山温泉循环度应在1500-1800米左右,进行着深循环的热水因静水压力的影响向上运移,在适宜的地貌地质环境下便冲破上覆第四纪地层露地表面形成。
龙潭峡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全长5公里,自然落差1200多米,景区内已命名景点百余处,尤以一林、二溪、三峰、四洞、五奇、六瀑、七潭、 八石、九果、十树最为著名。 景区内花岗岩体地形、地貌独特,两岸石壁陡随峭,飞瀑幽潭叠落不穷,林木覆盖率90%以上,各种鸟兽成群栖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群山吐翠,野花璀璨,杜鹃花红满山;盛夏,飞瀑欢歌,林荫遮天,谷内凉爽如春;金秋,果香四溢,山红枝缀,尽享丰收乐趣;隆冬,冰柱雪挂,银装素裹,满山晶莹剔透。
通天峡这道狭窄的山谷,高约百米,立陡悬崖,这里原来是没有路的,是村民在山壁上架了栈道,走过这条栈道,大家会发现峡内峡外两重天,峡外地世俗红尘地,峡内是东龙修仙所,真是别有洞天。 龙潭瀑布坐西朝东,悬挂于百米高的崖壁,在下面聚成一汪碧绿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因为有了东龙在此修仙,所以我们细看对面石壁之上,有数道粗细不一、红黄白相间的石筋飘浮摆动,好像一条青龙腾空而起,出神入化,令人称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