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查看: 48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唯一留下了的状元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令书法家膜拜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10万

帖子

11万

金币

14级:元帅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17-3-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古人认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大幸事。尤其是金榜题名,堪称古代读书人最为激动的时刻,其激动指数超过洞房花烛夜。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一定会有状元的诞生。现在的文理科状元,都是各省第一名的考生,而古代的状元难度更大,全国有且仅有一个。




据史书记载,长达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共诞生了近800名文武状元,而文状元超过500名。因为战争及纸质试卷的不易保存等原因,几乎所有状元的答卷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幸的是,有一位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答卷得以保存,也成为现存的唯一一份古代的状元试卷,其字迹堪比印刷体,令很多书法家膜拜。



赵秉忠,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24岁时考中举人,并于万历二十六年参加了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摘取了状元之头衔,此时他才25岁,可谓是大器早成。之后,朝廷授赵秉忠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死后被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是他的13代孙赵焕彬先生捐献个国家的,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一般来说,状元的试卷都保存在皇宫中,为何赵秉忠的试卷会留到民间,这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但是,假如这份试卷保存于明朝皇宫,估计我们今天也没有机会看到了。




从试卷中可看出,当时皇帝出的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试卷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并针对当时明朝的社会现实,给出了广开言路、严惩贪腐、提倡节约及安定民心等十项治国兴邦之建议。




赵秉忠的状元卷距今已有400多年了,答卷人从总结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不怕冒犯皇上的威严,大胆地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建议和措施,可谓是针针见血,针砭时弊,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非常难得,其中有不少至今也仍然有借鉴意义。




更难得的是,万历皇帝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因此钦点他为当科状元,也体现出了万历的雄才大略,并不是有些史书上说的那样荒废朝政。其他不说,单凭这份状元试卷堪比印刷体的字迹,足以令人钦佩,很多“书法家”都不一定能达到这种高度吧!




孤舟寒夜渡长江,赏花赏月赏秋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10万

帖子

11万

金币

14级:元帅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17-3-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57: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古时读书可不易,没标点符号,你能看懂都难,何况写?非人中龙凤,断无读书出头可能!且生产力超级低,能供一人读书写字,起码小富之家,能去科举,需全族之力!中得秀才,声传县乡,不纳税,不服役,见官不跪,不可刑辱,可戴剑出门!一家族出1秀才,可旺家族20年!比如今所谓大学生,威风百倍!举人,非大富之家,断无可能,名留省郡,可以做官,可荫家族做生意,可旺家族60年!去得殿试,家族背景,富贵钱财,人品聪慧,缺一不可,中得三甲,那是祖坟冒青烟!一个进士出身,旺家族百年稳稳的!
孤舟寒夜渡长江,赏花赏月赏秋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1万

帖子

3057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7-2-16
板凳
发表于 2017-6-15 09:4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烟台
估计也不是白捐献的,可惜捐的早了,如果现在捐,起码在青州那破地方要个一个小区,
来自安卓手机客户端
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