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吴主孙权之妹孙夫人(戏剧中还起名为孙尚香)被描绘成恪守“夫纲”的典型贤妇,为了夫君刘备不惜让兄长一方“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若认真考察史料,便可看到这段婚姻根本没有艺术作品中描写的柔情蜜意,孙夫人出嫁服从的只是东吴的政治军事需求,符合中国古代王公贵族联姻的通例。 自原始部落起,通婚便是氏族间的结交方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历史进入了诸侯国混战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为结盟对敌更注重通婚联姻。君王之间多是亲家、甥舅、表兄弟关系,如秦晋两大强国几代相互通婚,留下“秦晋之好”一词,成为千年来喜结良缘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良缘都只是为战略结盟服务。 过去人们常说古代实行“多妻制”,其实是“多妾制”。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有一位,通常来自门当户对的家族或集团。有意思的是,公元前651年,齐相管仲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权县)曾召集天下诸侯歃血为盟,假“周天子”之名公布昭告天下的誓约,郑重规定“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若译成现代语言,便是君王不能废嫡子(正妻所生)之位,可以姬妾成群却不许以“二奶”替换“大奶”。 离婚这类生活作风问题,现代人视为小节,在春秋之际为何要列为各国的誓约呢?细想一下,当时诸侯间都是政治婚姻,若更换夫人及嫡子,岂不等于废黜盟友的姐妹女儿、外甥或外孙之地位?这不仅会产生内乱还可能引发对外战争,真可谓是关乎列国安危之事。 当然,遇到利害之争,以共同利益为保障的血缘之谊又会情薄如纸。看看“秦晋之好”的两国,秦穆公派兵东扩威胁了晋国利益,亲外孙晋襄公便在崤(读“xiáo” )山伏击,大败秦军。晋国太夫人、穆公之女文嬴向儿子求情,才放了几个被俘的秦将。 联姻尤其是战乱年代军事集团间利益关系的纽带。公元209年,即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孙权为巩固抵御曹操的联盟,把不足20岁的妹妹送到荆州,嫁给年近半百的刘备。至于《三国演义》中的甘露寺招亲不过是艺术虚构而已。在这段为时仅两年的婚姻中,孙夫人完全成了哥哥的红粉外交工具。她陪嫁过来有随身的百余女兵,外围还有更多男兵,相当于插到刘备心腹地带的一支别动队。据记载,此行人驻在荆州城外近似军事要塞的“夫人城”,征战半生的刘备每晚进入妻子房中,看到四周遍设刀枪剑戟,都恐惧得“心常凛凛”,诸葛亮也称主公“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刘备出征四川后,孙权又使出毒辣一招,索性接妹回吴并想劫持人质——让孙夫人以后妈身份挟走刘备独子刘禅。赵云、张飞拦江截人粉碎了这一图谋,但随后,孙刘联姻也就被战争取代了。 联姻都是互相利用。其实刘备冒险娶孙夫人,也不过是把她当作联吴抗曹的筹码,哪里会真有感情!后来蜀汉政权封刘备在四川续娶的吴夫人为皇后、太后,贫贱出身的甘夫人(刘禅生母)也有同等追谥,尊贵的孙夫人却未被封后,由此也可见刘备、刘禅对这段婚姻的态度。 孙权嫁妹这种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西汉同强悍的匈奴对峙时,以女和亲就成为缓和军事危局的手段;唐代出嫁给外番的公主达19人之多,国势强盛时还只派遣临时加封号的文成公主等所谓“宗室女”,到国势衰落时就以正牌的皇帝亲生女出塞;而满清皇族嫁女的首要考虑,更是维系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满蒙联姻”。皇宫里娇生惯养的格格一代代远嫁蒙古王公,从记载看大都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于荒凉草原,最终换来北疆的亲王旗主多半都是与爱新觉罗皇族有血缘关系的外甥、外孙,能够率蒙古铁骑为清廷驰骋沙场。 用婚姻的手段来壮大军事力量,是对男女双方感情的漠视,更反映出封建社会不把妇女当人看待。鲁迅曾说以往中国历史可用两个字概括——“吃人”。被吞噬的不仅是苦女贫妇,也包括服务于结盟的公主、郡主、格格。自古红颜多薄命,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