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68873
- 精华
- 0
- 积分
- 4488
- 马克
- 15400
- 金币
- -225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4-3
- 最后登录
- 2022-4-13
10级:少将
  
- 注册时间
- 2018-4-3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清代以前,中华民族认为人的身体发福皆受制于父母,百善孝为先,丝毫毁不得。人们终身保持这出生时的原始头发。
后来清军入关,在清政府所谓男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措施下,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蓄发传统,也由此产生了剃头行业。
1949年,淮滨城关拥有理发店4个,流动摊10个。
但是,他们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有条件的装有玻璃门面,安上可以转动的椅子,手拉风扇,和立式玻璃镜。条件差的,只在屋内放上几条凳子。
理发挑子也很简陋,挑子一端是圆柱型温水的炉子,另一端是工具矮柜,形状和木凳差不到。顾客理发时就坐在矮柜上。服务项目有理发、刮脸、扒耳朵、捶背、打眼眉和擦油等。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时多时少,有时因人收费,有时凭顾客恩赏。
民间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比喻一方感情冷漠,虚假。
在解放前,剃头匠这份工作受到歧视,被市面上的“光文人”称之为“下九流”的行业。
过去的手艺人都有自己的师祖,剃头匠的祖师爷是传说中的“罗祖”。每年阴历鬼月(七月)十三日是罗祖的生日,剃头匠们便会拜祭,祈祷生意兴隆和平安。
解放后的1952年东,淮滨县工会在城关组织起工人理发店,工人四名,新建砖瓦结构房屋三间(当时全城关门市部中最美观的一处),面积60平方米,位置坐落在如今城关卫生院对面,称之为合作理发店。
1955年,全理发行业组织起来你,成立“理发浴池服务社”,理发业分港南(港南如今已成河滩)港北两处。
1958年,从之前的服务社中抽出4人,设立集体性质的国营理发店。
1961年,又调整为合作理发店。
1965年,服务公司设立了国营理发店,从合作社抽调4名职工。
1970年,从复原军人中充实3名职工。
1978年,又招收学徒工7人。设备和工具逐年得到改善,先后安装自来水,购置了电风扇、电推刀。服务项目有理发、吹风、刮脸、洗头等操作服务。
80年代,市场经济放开,国营理发店不复存在。
从个体到国营的过渡,再到私人的转变,商业的开发,让每个靠自身认真劳动获得报酬的人都得到尊重。
|
|